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复旦大学社会学院是几本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: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~相关内容,希望能够帮到大家。
本文目录一览:

心理学考研院校分析之复旦大学
心理学考研院校分析之复旦大学
一、院校简介
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,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专业,并实现了科研与教学、实践与教学的良性循环。学院设有应用社会学、人口学、人类学、人口资源管理与环境经济学、社会保障学、心理学等科学学位硕士点,以及应用心理学硕士(MAP)等专业学位硕士点。同时,学院还设有多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,并拥有哈佛-燕京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。
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,其中教授、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76%,教师中拥有硕士、博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高达91.84%。此外,学院还引进了多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,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和科研实力。
在教学全球化背景下,学院着重加强国际化进程,与多所国外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,邀请国外教授为学生授课,并设立国际化课程。同时,学院还积极派出学生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,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。
学院学生就业渠道广泛,涉及事业单位、咨询公司、金融性行业、服务性行业等各个领域,就业前景广阔。
二、招生简章
复旦大学心理学招生人数相对较少,学硕招生人数更少,专硕招生人数相对多一些。考生在报考时需谨慎选择,充分了解招生信息和录取要求。
三、历年分数线
复旦大学心理学考研历年分数线较为稳定,学硕分数线在370+左右,专硕分数线也相对较高。以下是近几年的分数线情况:
-
2021年:学硕370分,专硕385分
-
2020年:学硕390分,专硕375分
-
2019年:学硕375分,专硕365分
从历年分数线可以看出,复旦大学心理学考研难度较高,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。
四、参考书目
领航网
复旦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较为广泛,学硕和专硕的参考书目有所不同。以下是学硕和专硕的参考书目推荐:
学硕312参考书目
:
复旦大学学硕312参考书目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,包括普通心理学、实验心理学、心理统计与测量等。考生需根据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目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准备。
专硕347参考书目
:
复旦大学专硕347考试内容较为灵活,涉及到的参考书目和知识点较多。虽然学院没有提供官方的参考书目,但考生可以根据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进行复习和准备。以下是一些必看的参考书目:
-
《心理学与生活》(第19版),理查德·格里格(Richard J. Gerrig) ,菲利普·津巴多(Philip G. Zimbardo)著
-
《社会心理学》(第11版),[美] 戴维·迈尔斯(David G. Myers)著
-
《发展心理学》(第三版),林崇德主编
-
《变态心理学》(第三版),钱铭怡主编
-
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》(第八版),[美]Gerald Corey著
此外,考生还可以参考其他相关教材和学术论文,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。
结语
:
复旦大学作为国内知名的顶尖院校,其心理学专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就业前景。然而,由于招生人数有限和竞争激烈,考生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考准备。建议考生充分了解招生信息和录取要求,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,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升。同时,考生还可以参加模拟考试和辅导班等活动,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和竞争力。只有超越了大多数考生,才能成为被复旦大学选中的研究生。加油!

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本院宗旨
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宗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
:
-
学术为本,追求卓越
:
-
研究院以深厚的学术根基为基石,坚定秉持这一核心价值观,致力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。
-
根据中国,走向世界
:
-
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并面向全球的学术定位,旨在通过学术研究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。
-
问题导向,跨学科研究
:
-
强调研究方法上的创新,不仅关注理论构建,更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,通过跨学科合作挖掘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。
-
扎根复旦,辐射上海,影响中国,走向世界
:
-
设定明确的发展目标,力图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,将中国立场和理论贡献带给全球学术界,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。
-
推动中国哲学文化传统的传播
:
-
积极致力于传播中国哲学文化传统,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中国的文化遗产,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。
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: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~
沈奕斐,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,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,她在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·上海峰会上分享了《为什么父母陪伴写作业一定会爆》的主题演讲,聚焦家庭教育的挑战与策略。
在“双减”政策实施后,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。许多人误认为,学习任务的重心转向家庭,增加了家长的焦虑。然而,深入解读“双减”政策,可以看出其主要强调学校在承担学业责任方面的作用,而非家长。家长不应承担全部孩子的学习任务,这几乎是不现实的。
沈奕斐的研究揭示了“陪读爆掉”的现象,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。依赖型、敷衍型和磨蹭型的孩子,以及父母的陪读愤怒指数、性别差异,都影响着这一现象的发生。研究表明,父母对陪读的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相关,而非收入,与孩子年龄和性别也有关联。
“温和而坚定”的育儿理念在中国并不适用,因为在美国,这一理念更侧重于家庭养育,而非作业陪伴。沈奕斐认为,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,而非知识传授或成绩追求。她指出,过分追求效率可能阻碍孩子探索自我,导致问题和焦虑。
在现代性社会中,人们对不确定性的追求导致了对量化指标的重视,如成绩。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焦虑促使家长将成绩视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。然而,这种做法忽略了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的重要性,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,如情感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、天才减少,以及陪伴方式不当导致的教育问题。
沈奕斐建议,家长应意识到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,注重给予孩子力量,特别是在失败时。在“双减”背景下,家长应重新思考教育方式,学习如何为孩子减压,以及如何与孩子共同探讨学业问题的解决方法。她提出,优势累计、关注、谨慎出手、快乐为首的家庭教育策略,并分享了《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》一书中的观点,强调爱与幸福的重要性,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。
沈奕斐的演讲呼吁家长关注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,以创造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,为后代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。她强调,爱是需要学习的,幸福是需要练习的,家长应时刻练习幸福,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幸福,而不仅仅是成绩好时才有幸福。
以上就是领航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,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,请关注领航网。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领航网:
www.lhgaokao.com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。